DSS诱导肠炎疾病动物模型

在全球范围内,炎症性肠病(IBD)的发病率逐年攀升,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。据估计,全球有超过 1000 万的人正遭受着 IBD 的困扰。而在我国,近年来 IBD 的病例数也迅速增加,预计到2025 年将达到 150 万。这种疾病的地域差异显著,华东地区发病率最高,而西南地区则相对较低。
葡聚糖硫酸钠盐(DSS)常被用于诱导结肠炎模型,低浓度的 DSS 能够诱导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,高浓度的 DSS 能够诱导小鼠急性期溃疡性结肠炎症状。DSS 能够破坏结肠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和基底膜,导致肠道渗透性增加。这一过程导致肠道菌群和抗原渗入,激活免疫系统,诱导炎症反应。DSS 诱导的肠炎模型在 IBD 研究中具有显著的优势,包括与人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的高度相似性、简单易行的造模方法、高成模率和良好的重复性。


DSS诱导下小鼠结肠固有层免疫细胞表达炎症因子显著上升
对照组 2.5%DSS损伤组
在DSS造成的急性肠炎模型上,嗣新医药成功开展了部分对阳性药物的药效学研究,给药组的结肠上皮坏死情况好转,炎症细胞浸润程度下降,疾病评分及固有层免疫细胞分析结果出现显著好转。
环孢素A/乌帕替尼治疗后结肠炎细胞浸润及上皮坏死减少
上皮细胞坏死(蓝色箭头)及炎症细胞浸润(黑色箭头)
环孢素A/乌帕替尼治疗后炎症评分下降
环孢素A/乌帕替尼治疗后结肠固有层免疫细胞炎症因子释放下降
肠道免疫微环境与肠道成纤维细胞之间作用(https://doi.org/10.2147/JIR.S353038)

炎症性肠病主要在研靶点与药物

创建时间:2024-12-30 16:56
넶浏览量:0